佉盧文木牘
時代:3-4世紀
質地:木
尺寸:長23.1厘米,泥封處寬4.4厘米
文物說明:楔形,已干裂變形。一端有系孔,正面有封泥槽和三道系扎繩操,背面有三行墨書佉盧文文字,文字自右向左橫書。
新蔡葛陵竹簡
時代:戰國
質地:竹
尺寸:殘長19.4cm
文物說明:河南新蔡葛陵楚墓甲出土。
銘文釋文:占之曰:吉。冊告自吝(文)王以(就)聖(聲)(桓)[王]。
佉盧文簡牘
尺寸:長17.5厘米,寬18.9厘米
文物說明:矩形,殘破。正面有封泥槽和三道系扎繩操,背面有六行墨書佉盧文文字,文字自右向左橫書。
佉盧文字是一種音節字母文字,由252個不同的符號表示各種輔音和元音的組合,從右向左橫向書寫。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羅,是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的文字,原文為Kharosthi,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一帶使用,公元1—2世紀時在中亞地區廣泛傳播,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通商語文和佛教語文。在東漢末年,伴隨著貴霜王朝的日趨瓦解,貴霜難民遷入塔里木盆地,佉盧文開始在于闐、鄯善等地傳播。18世紀末佉盧文早已經成了一種無人可識的死文字,直至1837年才被英國學者普林謝普探明了佉盧文的奧秘。該文物為3-4世紀簡牘。
尺寸:殘長18.5cm
文物說明:河南新蔡葛陵楚墓出土。
銘文釋文:()之月以至(來)(歳)之夏(),尚毋又(有)大咎。
銘文釋文:亡夜一,()於一(),一冢。
《弟子規》木雕版
時代:清
尺寸:長25厘米,寬16.8厘米,厚1.2厘米
文物說明:1套9塊,兩面均有字。
龜茲文又稱吐火羅文,是三至九世紀新疆地區使用印歐語系語言民族的文字,字母為印度婆羅米字母斜體。20世紀初發現于中國新疆,現已沒有任何民族使用這種語言,當年流行地區估計就是焉耆和庫車。從流行的地域來看,吐火羅語應屬于印歐語系東部語群,但是從語言本身來看,它確實屬于西部語群,故它在印歐語分類學的研究中占有舉世公認的重要地位。早期中國翻譯印度佛典,可能有一部分是以這語言為媒介的,所以從中印文化交流史的角度來看,這種語言有極其重要的意義。龜茲文文獻存世僅數十種,分藏世界各地。該文物為六世紀木簡。
360°全景游
網上訂票
網上商城
APP下載